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不良贷款转让试点近况:股份行贡献近半交易,个贷不良占主导

  • 资讯
  • 2025-01-16 23:14:07
  • 5

界面新闻记者 | 安震

界面新闻编辑 | 王姝

到今年1月,银行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和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满四年。根据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简称“银登中心”)更新的“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机构统计表”显示,已开立账户的机构数(含分支机构)增至999家,涵盖银行、资管公司、消费金融、汽车金融、金融租赁、信托等多种机构类型。

2021年1月,原银保监会下发文件,正式开展单户对公、批量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探索建立统一的不良资产交易平台。如今,参与机构数量与市场活跃度逐年上升,界面新闻记者发现,目前参与试点的机构中,股份制银行相对积极。从业务角度来看,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成为主要交易标的。

股份行贡献近半交易

银登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银行不良贷款转让挂牌规模达1234.8亿元(未偿本息口径,下同),同比大幅增加56.7%,实际成交规模981.7亿元,同比增幅达55.7%。

从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参与主体上看,2024年四季度股份行仍为主要的不良贷款出让方,成交规模达347.9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35.4%,国有大行与消金公司成交规模分别达182.7亿元、250.0亿元,占比分别为18.6%、25.5%。

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额为715.4亿元。也就是说,四季度,金融机构明显加快了不良清收处置力度。

从平均本金回收率来看,个人业务整体本金回收率较上季度下降2.1个百分点至7.3%,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类贷款、信用卡透支的本金回收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从全年来看,2024年,通过银登中心转让的不良贷款共计2258亿元,是2023年的1.8倍。其中,股份行不良贷款成交规模为1125.4亿元,贡献约一半份额。其次是消费金融公司,共转让414.4亿元不良贷款。此外,国有大行和城商行分别转让了352.5亿元和296.8亿元不良贷款,可见,国有大行相对谨慎。

一位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认为,股份行不良贷款生成压力相对较大,需通过及时剥离不良资产,降低不良率,减少资本占用,优化资产质量。而国有大行拨备覆盖率高,整体资产质量稳定,不良贷款生成相对慢。

零售不良压力上升

从业务类型来看,2024年四季度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占主导,成交规模达715.4亿元,占该季度成交比例达72.9%,较上年同期规模提升明显,增幅达50.5%。分产品类型来看,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类贷款、信用卡透支在个人业务不良中的占比分别为66.0%、19.1%、14.9%。

近年来零售不良压力上升,以信用卡数据为例,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 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去年三季度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37亿张,较2023年末的7.67亿张减少3000万张,较上季度环比下降1.6%。同时,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1216.08亿元,环比增长15.46%,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42%。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在2024年一季度首次突破千亿元后,二季度略有下降,但是三季度却飙升162.8亿元,突破1200亿元大关,环比增长15.46%,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42%。

拉长时间来看,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近两年又有上升势头,从2018年到2023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季度总额在800至1000亿元以下波动。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关注率分别为1.56%、2.28%,不良率较上季末持平,关注率较上季末提升6个基点。对此,市场分析普遍认为,银行业三季度风险前瞻性指标小幅波动,主要是受零售不良生成压力仍维持相对高位等因素影响。

国盛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马婷婷分析,从连续披露季度零售贷款不良率数据的银行来看,第三季度零售风险上行态势未见拐点。向前看,银行零售资产风险仍处于释放阶段,后续资产质量指标改善压力仍存,但配合更大力度的不良核销、处置措施,以及新增贷款稀释零售贷款不良率平稳态势或能延续。

信用卡不良转让为何谨慎

值得注意的是,信用卡不良压力加大并没有导致相关不良贷款转让笔数和金额大幅增加。

从今年情况来看,截至1月16日,银登网新增不良资产转让公告中,仅有一则信用卡公告,个人消费贷和经营贷分别为7则和6则。

一位股份行不良资产处置部门人士对界面新闻解释称,在不良贷款转让前,银行必须完成核销,这个流程每家银行规定不同,时间有长有短,最快也要几个月,长则几年,即便筛选完标的,也还需要开会讨论定计划额度,相比一折以下的最终成交价,时间成本也搭进去不少。

事实上,不良资产在被核销前,通常需要经过催收和诉讼等流程,而催收又分为自行催收和委托第三方催收。另一位银行人士表示:“自催的好处是能够较早发现风险信号,提前介入,提高资产回收效率,但很多银行这一块投入不大,委外较多。诉讼则是对符合刑事报案条件的会向公安机关进行报案,不符合刑事报案条件的会向法院提起诉讼,或通过其他司法手段处置案件。”

一位大行内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一般流程是逾期之后就进入催收程序,期间无论是自己催收还是委托第三方,催收要一直持续。且其所在行要求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最后才能走司法程序,判决下来还要执行,执行终止才能核销。不良资产处置委员会非常谨慎,会因为各种原因悬而未决,时间就会很长。

界面新闻在银登网看到,不少银行信用卡不良逾期加权平均天数超过1500天,而个人经营贷和消费贷逾期天数相对较短。可见,银行对于信用卡不良资产的转让相对谨慎。

惠誉博华分析师王欢也认为,2024年发行的信用卡NPAS交易中,按发起机构分类,资产池平均逾期期限最长者较最短者长约半年左右,显示了不同发起机构对入池资产逾期期限偏好有所不同。相较而言,批量转让方式处置的信用卡不良贷款资产池则集中于深度逾期,2024年挂牌交易中近9成的资产池加权平均逾期期限长于2年。

“信用卡不良单笔数额通常都不大,加上我行核销的条件也比较苛刻,比如借款人如果还在还房贷,或者还款人仍然在持续还款,就算每个月还几元钱也不能核销。”前述国有行人士表示。

他认为:“国有行的谨慎态度一方面是行内制度约束,另一方面容易产生舆情或消保问题,所以很多银行参与不良资产处置的动力并不强。“这里也有观念和管理机制的因素,有的银行仍然抱有传统观念,降低不良的方式还是做大基数,这个其实有风险,想要做大基数就得加大投放或者放松授信条件。另外,追回不良在绩效考核中比较占优,如果行内没有制度约束多长时间必须要核销,那么挂账时间可能就更长了。

惠誉博华分析认为,信用卡不良资产处置中,证券化与批量转让各自发挥了不同作用。证券化交易的发行时效更高,批量转让项目的发行周期分布更广。从底层资产来看,证券化方式中次级占比最高,可疑次之,二者占比合计超过80%,批量转让方式中则以损失类资产占绝对主导,实际上几乎全部都是核销资产。由于批量转让的信用卡不良贷款成交量相对较低,其资产折价比例波动较大。2024年批量转让的信用卡不良贷款的平均折价比例为5.3%,低于证券化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种方式处置资产在逾期程度、不良金额等特征上的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挂牌的信用卡不良批量转让项目的竞价起始价占资产规模的平均比例约为4.0%,低于同期市场平均成交价,侧面反映了信用卡批量转让项目的市场认可度较好,平均而言能够较资产出让起始价产生一定的溢价。“王欢表示。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