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

对话|上博“印象·派对”策展方:如何细读印象派

  • 文学
  • 2025-01-21 18:04:08
  • 10

“印象·派对:POLA美术馆藏印象派艺术大展”1月21日下午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开幕,并将于1月22日正式对外展出。展览以东亚美学眼光,通过36位艺术家的69件作品,在体现日本POLA美术馆馆藏精华的同时,真正呈现一个“细读印象派”的展览。

深藏在日本箱根森林之中的POLA美术馆有着何种特色和魅力?此次印象派展览按照什么理念策展,如何遴选展品?从日本的收藏视角回望印象派发展,会有哪些不通寻常的发现?带着这些问题,《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专访了上海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褚馨,呈现更多展览解读和幕后细节。

展览现场( 本版所有图片由上海博物馆及POLA美术馆提供)

“展览以东亚美学的眼光,讲述印象派的兴起、发展和持久影响,为观众提供了一次教科书式的旅程,呈现了印象派的普遍魅力及其在亚洲的独特共鸣。”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艺术哲学系主任沈语冰教授在谈及上博“印象·派对”时曾表示。褚馨在谈到上博此次展览理念时说:“我们希望在体现POLA美术馆的馆藏精华的同时,展开一次对印象派诞生150年来艺术历程的深度探讨,真正呈现一个‘细读印象派’的展览。”

呈现“细读印象派”的展览

澎湃新闻:是什么样的契机促成上博与POLA美术馆的此次合作?在合作前你们对该馆是一种怎么样的认知?

褚馨:2002年成立的POLA美术馆藏品宏富而精美,它是铃木常司先生(1930-2000)历时四十年,用敏锐的眼力和艺术品鉴力建立起来的收藏。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堪称日本私立美术馆中的翘楚,并以印象派绘画艺术和现当代艺术收藏著称,是这两大艺术收藏的重镇。同时,它是一座美丽的博物馆,其场馆内的展品佳作、整体的建筑环境和四周的大自然融为一体,是深藏在箱根森林之中一颗艺术明珠。

POLA美术馆

POLA美术馆野口弘子馆长希望能将这一批优秀的展品推送海外,尤其是推到上海博物馆,所以联系了日本经济新闻社。之前上博与唐招提寺在2019-2020年举办过“沧海之虹:唐招提寺鉴真文物与东山魁夷隔扇画展”,日本经济新闻社是重要的协调。有了这样的合作基础,两家博物馆之间就顺利成章地建立起联系。

POLA美术馆

在合作之前,我们对这家POLA美术馆有所耳闻,但了解不深。这次合作中双方团队见过很多次面,亦作深入考察,彼此熟悉,了解展品,展览也最大程度地体现了POLA美术馆藏品的特色和魅力。

POLA美术馆

澎湃新闻:展开讲讲上博此次印象派展览的策展理念?以及你们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在POLA美术馆的众多印象派珍藏(约400件)中遴选展品?

褚馨:这次展览是由上海博物馆自主策划的,展品挑选和内容阐述都有比较大的自主权,POLA美术馆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日本经济新闻社做好了万全的协调。展览的思路就是在体现POLA美术馆的馆藏精华的同时,展开一次对印象派诞生150年来艺术历程的深度探讨,从它的诞生、发展、兴盛和深远影响各个层面深入展开,真正呈现一个“细读印象派”的展览。

《吉维尼的干草堆》,克劳德·莫奈(1840-1926年),1884年,布面油画,POLA美术馆藏

展览共展出36位艺术家的69件作品,分别来自日本POLA美术馆(64件)、中国美术馆(3幅)、刘海粟美术馆(1幅)和安徽博物院(1幅)。展览从早期的库尔贝、柯罗、马奈,到印象派的中坚力量莫奈、毕沙罗、雷诺阿,到后印象派的塞尚、梵高、高更,再到马蒂斯、毕加索,汇聚了众多观众们耳熟能详的艺术大师,可以说是一场盛大的“艺术派对”。展览着重讲述印象派及受印象派影响的后世艺术家们如何着迷于捕捉光影与色彩的瞬间,如何与传统分道扬镳、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力,又如何孜孜以求,进行艺术的不断革新。

《沐浴之后》,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1841-1919年),1915年,布面油画,POLA美术馆藏

《窗前女人体》,潘玉良(1895年-1977年),1946年,布面油画,安徽博物馆藏

我们年轻的策展人在叙述故事的时候,将这场印象派的艺术盛宴,作了派对式的语言处理。展览分为六个单元,犹如一场精彩的派对来袭,从开场的“破冰游戏”讲述印象派前奏,到“舞池中央”记录印象派诞生,“烟火辉映”聚焦印象派繁荣,到“霓虹照夜”关照现代艺术的崛起,再到西洋绘画在东方的“复调回响”,最后是对当代艺术影响的“余兴派对”。展览节奏频动,一气呵成,用语言拉近艺术与观众的距离,用作品成就一个充满活力、激发灵感的空间。

《流溢的光》(之一),沃尔夫冈·提尔曼斯,2011年,喷墨打印裱于铝板,艺术家自制框,POLA美术馆藏

澎湃新闻:展览的最后两个版块作为亮点和全新尝试,为此次印象派展览增添学术内涵,这种策划和学术思考在展览中是如何呈现的?

褚馨:展览中的最后两个单元“复调回响”和“余兴派对”,分别呈现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亚洲艺术家对于西方绘画的学习和内化,以及当代艺术家在探索光影和空间表现时对传统的继承与突破。这是一种西方与东方、现代与当代的交流碰撞对话,也让这个展览的学术内涵更为丰富立体。

展览现场

“复调回响:西洋绘画在东方”关注的是在欧洲接受油画技法和文化熏陶的日本和中国艺术家,他们之间错综复杂互相学习和互相影响的过程。有把人体写生带回日本,开创日本西洋绘画先驱的黑田清辉(1866-1924),也有赴日学西洋画的陈抱一、王悦之,以及留法的常玉、潘玉良等中国画家。这些作品共同提供了一种独特视角,反映艺术如何在融合和创新中重生。

《野外》,黑田清辉(1866年-1924年),1907年,布面油画,POLA美术馆藏

《燕子双飞图》,王悦之(1894年-1937年),1929年,布面油画,中国美术馆藏

“余兴派对:当代艺术中的光与空间”是单独在第三特展厅呈现的。展品全部为POLA美术馆近年收藏的当代艺术精品,通过呈现有关“光”与“空间”的诗意作品,呼应印象派在艺术史中最重要的突破与革新,也就是对于光影的观察与呈现。这个单元的艺术家,包括草间弥生、杉本博司、沃尔夫冈·提尔曼斯、马克雷等人,都是在当代艺术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一流艺术家。

杉本博司,《卡伯特街影院,马萨诸塞州》,1978年,明胶银印U.A. 剧场,纽约1978年,胶银印POLA美术馆藏

一直以来,印象派的展览在全世界范围内颇受欢迎,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印象派艺术与自然更为亲近,与生活更为贴切,与人的情感更为交融。这种艺术的生命力和真诚感,如同阳光普照着世间万物,即便穿越一个半世纪的时光,仍然与今天的艺术家和观众心意相通。

展览现场

从日本收藏视角回望印象派发展

澎湃新闻:印象派缘起于欧洲,对包括日本和中国在内的亚洲艺坛影响深远,同样印象派的发展也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此次展览可以说是从日本的收藏视角回望印象派的发展,这也是你们展览吸引人的视角,那么亚洲对印象派艺术的视觉审美有着何种独特共鸣?

褚馨:这次展览是POLA美术馆藏品在海外最完整的展示。收藏创始人铃木常司先生对法国、中国等异国风情充满憧憬,作为日本人,他倾向于精致而且颜色鲜艳的艺术作品,所以在收藏中除了西洋绘画,不乏中国瓷器、法国玻璃器等带着激动人心的,健康而明亮的色彩。

《玫瑰色背景的吉他静物》,乔治·布拉克 (1882-1963年),1935年。布面油画。POLA美术馆藏

POLA收藏肇始于1960年代,在1980年代蓬勃发展,到了1990年代已经名声鹊起,成为了日本印象派艺术收藏重镇。其见证着铃木先生对于印象派绘画的认知、解读和接纳的过程。他不依靠任何外人建议,只是遵从内心喜爱,以及从书本中学到的艺术品鉴藏知识,在购藏之前会对画作进行反复推敲,甚至达一月之久。

POLA理事长携团队在上海博物馆展厅参观

从他的印象派绘画收藏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细腻的笔触,精细的构图,朦胧的画面,鲜艳的色彩,这些都是考量的重要因素,也是他的偏爱;而且绘画题材以描绘自然风景、或者美丽女子的作品尤多。这次展览中雷诺阿的名作《戴蕾丝帽的女孩》,恬静而端庄,它一直是POLA美术馆最受观众欢迎的一幅作品。

《戴蕾丝帽的女孩》,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1841-1919年),1891年,布面油画,POLA美术馆藏

澎湃新闻:“从波提切利到梵高”作为西方美术史的通史展,此次“印象派大展”是聚焦西美史的一个具体艺术流派,在展览筹划和具体展览叙事把控上跟之前比有什么异同?

褚馨:印象派的诞生一般以1874年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作为标志性时间点,因此,刚刚过去的2024年恰好是印象派诞生150周年的纪念。上海博物馆对印象派艺术的探讨和呈现在展览体系上是有脉络和线索的。

展览现场

2013年,上海博物馆和美国克拉克艺术馆举办了 “从巴比松到印象派” 展览,讨论印象派是怎么产生的;2019年我们又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举办了展览“美术的诞生”,这个展览主要讨论的是法国学院派艺术,它是作为印象派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印象·派对:POLA美术馆藏印象派艺术大展”布展现场

2023年初,也就是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们很荣幸地携手英国国家美术馆,推出了现象级艺术大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这是一部浓缩的经典的西方绘画史呈现,印象派作为其中的一个阶段,其诞生标志着革命性的时间点。

在所有这些展览之后,我们迎来了“印象·派对”,这将第一次全景式完整地细读印象派,帮助观众去了解它的生命阶段,以及如何影响了之后150年东西方的艺术创作。

澎湃新闻:这次展览的呈现,除了传统的展陈形式,有没有一些特别的设计,可以让观众更好地欣赏此次展览。

褚馨:这次展览是上海博物馆东馆开馆以来的第一个绘画类展览,一共有两个独立的展厅。展览的呈现,吸取了很多POLA美术馆简洁而明快的设计风格,期望能将箱根森林里这座与自然共生,可以呼吸的美术馆氛围引入到上博东馆。二楼的展厅共有五个单元,展区明确,跟着时间线走,其中交叉的部分相互独立,设计通透;三楼的展厅则是当代艺术的部分,动线和展示都是极简风格,希望观众能够将最大的注意力集中在作品本身。

展览现场

“印象·派对:POLA美术馆藏印象派艺术大展”布展现场

展览在设计细节上特别注重观众的体验与对展品的阐释。许多作品名称提及了地名,这些地名串联起印象派艺术家在各地采风写生的脉络,因此我们在说明牌上标注了画作中描绘的地点,特别是与巴黎的相对位置,帮助观众建立直观的地理概念。

展厅内还可以发现一张名为“印象·足迹”的示意图,它犹如一份简洁的“印象派大数据”,让观众更清晰地了解他们的创作轨迹。同时还有一张“印象·连结”的关系图,展现印象派艺术家之间的互动与影响,这些内容与画作中的风格演变形成有趣的对照,深化了观众对印象派艺术的理解。

(注:本版所有图片由上海博物馆及POLA美术馆提供)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