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报酬是基本的民生保障费用,按时足额获得报酬是劳动者最关心的权益。1月22日,最高法、人社部联合发布5件依法惩治恶意欠薪犯罪典型案例。同时提到,2020-2024年五年间,全国法院共审结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6200余件、生效判决人数6200余人。
近年来,治理恶意欠薪问题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相关行政、司法部门不断开展联合行动,随着各项政策举措的落实落地,治理欠薪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个别用人单位和个人拖欠劳动报酬,甚至恶意欠薪、严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情况仍然存在。
此次两部门就特别提到,建筑行业恶意欠薪案件多发,且往往涉及劳动者人数众多,拖欠数额较大。为此,人社部门和司法机关分工合作、高效衔接:人社部门及时立案调查、收集固定相关证据材料,为后续司法认定打下基础;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刑法威慑和教育功能,督促行为人积极履行支付义务。
在司法实践中,宽严相济原则也达成了良好的办案效果。如“某信息公司、冯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中,被告单位一审宣判前仍不履行支付义务,其负责人被判处实刑;“翁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中,欠薪数额、人数相对较少,且在公诉前付清劳动报酬,被依法免予刑事处罚。如此,法律震慑和问题解决并行,可以更好引导企业及时支付、足额支付。
相比于企业负责人,普通劳动者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尤其是零工、散工或其他形式的灵活就业者,往往没有规范的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规则通常由企业、包工头口头制定或决定。对此,也要从典型案例中不断总结经验,尽可能堵住恶意欠薪者偷奸耍滑的漏洞,让其无缝可钻、无处可藏。
整治欠薪工作,既要依法严惩恶意欠薪者、增强法律威慑力,也要注重推动矛盾实质化解,让最终结果导向“劳动者足额拿到工资”。如在“邓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中,法院做实追赃挽损工作;在“某旅游公司、王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审理期间,人民法院协调王某家属代为足额支付所欠劳动报酬。
恶意拖欠劳动者工资,不仅是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直接侵犯,也严重破坏了诚实信用的市场原则,还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眼下正值工资结算高峰,劳动者按时足额拿到报酬的诉求更加迫切,典型案例的发布,对相关用人单位也是一堂深刻的法律课。
当前,治理欠薪冬季行动正在全国展开。每到岁末年初,确保劳动者工资按时足额发放,都是一项涉及多部门的重点工作,也是民众普遍关心的焦点话题。顺利拿到工资,开心回家过年,是外出务工者最大的期盼。让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才能保障和增强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上一篇:特朗普再发威胁:欧盟将面临关税
下一篇:油价或继续回调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