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正文

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一座青云塔串联起的黄州文脉

  • 生活
  • 2025-02-01 09:48:09
  • 7

千年古城黄州(现黄冈),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湖北省东部,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存,是长江文化的重要一环。

北宋年间,苏东坡在黄州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到了明代,承载着“笔补造化”的祝愿,青云塔在黄州拔地而起,成为俯瞰尘寰的“全楚文峰”,至今的450年来,青云塔见证了鄂东的时代更迭,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地标。

近日,由湖北黄冈安国禅寺主办的展览“全楚文峰——青云塔与黄冈文脉”在寺内陈列厅展出。这一展览以安国禅寺及青云塔为切入点,梳理了黄冈(古黄州)地区的文化发展。

黄州青云塔

青云塔,又称黄州文峰塔,位于安国禅寺东南角的钵盂峰上,地处郡城巽卦方位,与鄂州西山隔江相望,成为古城黄州的一大名胜。据州府、县志所载,明万历二年(1754),邑绅李时芳、黄士元发起筹集资金,修建了青云塔,其目的就是为了在镇绝水患的同时,大兴文运。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在青云塔建成450周年之际,安国禅寺举办了“全楚文峰——青云塔与黄冈文脉”展览,以兹纪念。澎湃新闻了解到,这一展览以安国禅寺、青云塔以及黄冈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为切入点,分“天下禅源”“此心安处”“笔补造化”“大医精诚”“家国天下”五个单元,讲述了黄冈作为荆楚文化重镇的发展历程。

“佛塔的中国化历程”板块以安国禅寺所珍藏的1999张晚清、民国时期古塔明信片拼成青云塔的形象,回溯其450年的历史风云。这些以各色古塔风貌为主题的老明信片,不仅保留了历史遗存的影像资料,还展现了佛塔在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是如何从宗教建筑转变为兼具建筑、雕刻、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载体。

青云塔

青云塔旧照

佛塔这一建筑形式起源于古印度,梵语称窣堵坡,又称浮屠、支提、斗薮波,最初用于供奉佛陀的灵骨舍利。据《魏书·释老志》载,东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明帝逝后,葬于显节陵,内部修建了一座印度佛塔。塔作为一种新的建筑形式,也随之传入了中国。早期的塔建具有明显的印度风格,但随着时间推移,塔与中国传统的楼阁等建筑形式相结合,逐渐发展出多种形式的塔建,包括受中国传统阁楼影响的阁楼塔、密檐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塔等。

展览现场,“青云直上”拓片及安国禅寺太平桥石狮

(右)明代禅师石塔构件,灰石,明代,款识:重开山宁公守静禅师位;(左)重兴安国传临济正宗第三十四代涌峰海禅师之塔构件,1687年,款识:康熙二十六年岁次丁卯。

青云塔为楼阁式石构宝塔,塔基平面呈八角形,按照后天八卦方位设置了八门。正门嵌有“全楚文峰”的石额,旨在向世人表达黄冈千百年来的文化地位。五层嵌有“笔补造化”石刻,意在彰显有卓笔之形的宝塔将给黄冈带来文化昌盛的气运。在登塔的巽门内侧则书刻有“青云直上”四字,寓意登塔者气运平布登云,扶摇直上。塔顶生有一棵朴树,形如巨伞,大旱不枯,严冻不死,树繁叶茂,绿绿有荫。

宝塔图案路引

祁寫藻书“笔补造化”拓片;释文:道光二十八年正月,寿阳祁藻书。“笔补造化”石刻匾额悬于青云塔五层乾门上方

文献中的黄州文脉

鄂东黄冈,是中国禅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盛唐时期,禅宗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驻锡黄梅,大畅玄宗,宇内流布,在倡导农禅并重禅风的同时,更是将强调心性觉悟的禅法发扬光大,形成名扬天下的“东山法门”。从此,中国禅宗得以正式成立,并成为历史上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成功范式。慧能、神秀二大师求法东山,各得风采,开南顿北渐二宗,后衍五家禅脉。

礼部造“黄梅县僧会司记”铜印及印蜕,1382年;
边款: 黄梅县僧会司记。洪武十五年十二月吉日,礼部造;
钤印: 黄梅县僧会司记。

(左)圆寂性庵山主塔志,青⽯,元代;(右)师祖小峰和尚禄公圹记,青⽯,元代
《圆寂性庵山主塔志》石碑是为纪念元代性庵法师圆寂所立的舍利塔铭,详细地记载了性庵法师的家族历史、籍贯、法号、生平事迹、修行成就及其对佛教界的贡献;《师祖小峰和尚禄公圹记》记录了南宋小峰和尚的生平事迹和其贡献。

鄂东禅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亦为整个湖北地域文化注入了觉悟的精神、创新的理念。禅不仅能在丛林里大机大用,亦能出入高堂,深入市井,泽及江湖。古有东坡风骨、二程抱负,近有国士熊十力、学者汤用彤,文者吴承恩,诗者闻一多,医者李时珍等,皆结缘鄂东禅迹。

此次展览的所在地安国禅寺始建于唐显庆三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北宋元丰三年二月,因“乌台诗案”所累,苏东坡贬谪黄州。举目无亲,居无所安,在人生的困苦绝境中,他找寻到城南的安国禅寺,常来于此听晨钟暮鼓,参禅打坐,写出了诸多千古不朽的诗文佳作。而安国禅寺,也因东坡的这些文章而成为“东坡禅悟初地”。

达摩祖师像,生漆脱胎,1980年代

虚云长老传法法卷,水墨纸本

景德传灯录(十册),线装本

景德传灯录内页

历史上的黄冈地处偏僻,州城相对简陋,却因杜牧、王禹偁、苏轼等诸多名卿贤士的翩至客居,遂为名邦,振耀一时。北宋名相韩琦少年时投奔兄长来到黄冈,在后来的安国禅寺苦读,成为黄冈出来的栋梁之材。

宋 苏轼撰,明万历《坡仙集》残页,明李贽选评,凡十六卷。
此书是明代文学家李贽择选《东坡全集》中有代表性的文章若干,汇编而成并加以圈点。

明 杨瑄等辑 ,清康熙《佩文斋咏物诗选》残页,1707年,扬州诗局刻本
残页所收五首诗,均为咏古画之园林。其中有苏轼、李伯时画其弟亮功旧隐宅园一诗。

该地区的崛起始于明代,史称“楚风东渐”。““风东渐”的标志则是黄冈府教育的兴旺与科举的鼎盛。明清之际,州人在安国禅寺内就先后开设了韩魏公书堂、睢阳书院、蒋公书院、阳明书院,文风之盛,可见一般。在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浸润下,即便到了风云跌宕的晚清时期,科举教育弦歌不缀的同时,留学之风盛行,大批黄冈学子成为国之栋梁。青云塔下的莘莘学子钟灵毓秀,“惟楚有才,鄂东为最”,深厚的文化资源与人文群体,构成了这里的文脉传承。

程之桢 行书赤壁怀东坡先生,1868年

(左)明刻本《黄冈万曰吉文章》书页;(中)李开侁 行书自作诗,水墨纸本;(右)英山县中心国民学校成绩单

姚晋圻致君肃信札,信札

此外,这里黄冈地处鄂豫皖赣四省交界,山水相连,林木茂密,中草药材资源丰富。苏东坡曾对黄冈蕲水名医庞安时的医术进行了称赞,在明清之际,黄州府治内涌现出了众多名医。而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安国禅寺也曾作为鄂东地区的战略联络点,书写了特别的历史荣光。

注:展览“全楚文峰——青云塔与黄冈文脉”由安国禅寺主办,将作为寺庙内的常设陈列。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