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正文

邓婵玉,值得封神

  • 汽车
  • 2025-02-01 22:04:05
  • 9

作者 | 江潮

编辑 | 张来

《封神第二部》出分了,6.3。

这意味着,电影是及格以上的,首先体现在叙事的完整性上,续作交代了前情,西岐版 " 复仇者联盟 " 轮番登场,也为第三部留下铺垫——殷郊复活,重回朝歌,抚琴忆母,殷寿恫吓," 武王伐纣 " 一触即发。

但不得不承认,作为承上启下之作,《封神第二部》离十分的满意,还差一口气。

这口气不需宏大,它可以仰仗剧情改编的点睛惊喜,或者细节编织的绵密。换句话说,只要兜得住故事,就足以支撑人看完后还不忘细细品味。

《封神第二部》海报

《封神第二部》本可以漂亮地完成一笔 " 点睛 ",那就是对女将军邓婵玉的改编。然而当观众怀着终于能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女性角色、一个脱胎于传说但超越神话的女将军时,剧情遽然转折,却跌落至儿女情长的常规叙事模式。这让观影前期产生的惊喜与畅快,也就随之涣散了。

作为角色群像庞大、人物关系复杂的神话史诗电影,《封神第一部》之所以在 2023 年的暑期档脱颖而出,离不开其破除宿命观和重立人物命运的优势,质子团的兄弟情和反目成仇、妲己对纣王的忠诚与牺牲,这些力透纸背的情感表达让观众在两年后依然记挂。

这本应是《封神第二部》的优势。可是,当彩蛋完结,电影落幕,灯光亮起,走出电影院时,恐怕大多数人心里都只记住了邓婵玉的英武。

觉醒

如果说,《封神第一部》讲的是,姬发小子从身为质子的乖顺中抬头觉醒,直视杀兄囚父的仇人纣王真面目的成长故事。那么《封神第二部》则是在此 " 英雄成长 " 叙事上旁逸斜出了一条属于女性觉醒的主线。

觉醒是不分性别的,邓婵玉的觉醒和姬发的觉醒,都是要从父权的高塔中抬头看清自己所处的顽固的结构,并力争出走与反抗,甚至是自愿献祭。

觉醒的前戏,往往是无条件服从。

邓婵玉和姬发一样,最初对于殷商耿耿忠心,她随闻仲出征北海十年凯旋,随即接替闻仲讨伐西岐的重任。

邓婵玉

电影前半部分,将邓婵玉塑造得威风凛凛,她在大殿上自告奋勇,代替闻太师讨伐西岐;领着圣旨的她,昂首俯视,犹如一匹高贵矫健的黑马,以傲然的姿态拉开出征西岐的序幕。她率领人马渡河,听到渡桥两边的纤夫唱着 " 有女怀春 ",脸上洋溢的不是害臊,而是对胜利的配得感。

随着西岐大战的演进,电影循序渐进地开启了邓婵玉的觉醒之旅。她数次与姬发正面对决,渡河后的悬崖边,坠崖后的丛林里,西岐城外神魔混战中的水下搏斗。

在这数度对决中,姬发都试图向邓婵玉揭露殷寿弑父杀兄的真面目,而邓婵玉的 " 阿喀琉斯之踵 " 也随之被暴露出来。姬发告诉她,两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姬发为活人(西岐百姓)而活,但邓婵玉为死人(父亲邓九公)而活。

为家国战死沙场的父亲,是女将军邓婵玉的楷模,没有和家人一起战死在沙场上,是邓婵玉的遗憾。而殷寿和闻仲反复地以成汤事业与君臣之纲诱惑她,操纵她,逼迫她。父、家、国的意志层层嵌套,锚定了邓婵玉为家国尽忠的使命。

忠孝是古代社会最高级的道德要求,而《封神第二部》作出的现代性改编之一,在于将正直善良的个人道德置于忠孝的纲常秩序之前。

闻仲要求邓婵玉,要打胜仗必须屠城西岐," 为大商尽忠,做鹰犬又何妨?" 这与她心中最质朴的道德观产生了冲突——父亲从不滥杀无辜百姓," 屠杀平民百姓,是军人最大的耻辱 "。

通过与姬发及闻仲的对比,电影呈现的,是邓婵玉从愚忠的使命里觉醒并抽离的过程,她要弄清楚,自己到底要为谁而活、为谁而死。

转折

邓婵玉原本是《封神第二部》里最酣畅淋漓的改编。

在原著《封神演义》中,邓婵玉被土行孙活捉,最终在姜子牙劝说下,委身下嫁给土行孙,并由邓婵玉劝服父亲邓九公归顺西岐。

此间来看,邓婵玉不过是个战斗机器和联姻工具,体现的是对女性角色的 " 工具化 ",而人物的所思所想,行为动机,通通为剧情服务。

与原著对比,《封神第二部》的改编更具现代性,不仅集中国女将文化精髓于一身,将殷商女战神妇好的精神,还有花木兰的形象结合到邓婵玉身上,以女性主体视角塑造了一位威风凛凛的女将军,配合演员娜尔娜茜英气的眉眼与利落的打斗,让 " 女将军 " 从此有了让人过目不忘的面孔。

影片在女性角色塑造上的尝试与突破,也为国产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考。观众称," 我愿拥护邓婵玉为天下共主 " 的热搜,便是证明。

高手接招,原本是一段值得书写的英雄惜英雄的战场叙事。然而,在热血故事线下,电影后半部分,为了突显邓婵玉 " 觉醒 " 之后的变化,给她和姬发安排了一条感情线。

有感情戏不是问题," 英雄过情关 " 向来是最具张力的戏剧情节之一。在《封神第二部》中,邓婵玉这一角色的情感线本应是其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遗憾的是,电影试图通过感情线来展现邓婵玉内心世界的柔软与坚韧,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部分的处理似乎并未达到观众的预期。

一出 " 对镜贴花黄 " 的滑稽戏,梳头婆婆唠叨着 " 该找个好人家 ",邓婵玉全程失语,害羞且低头,全然不见当初在军营沐浴时被副将闯入时的冷静沉着。人物固然可以刚柔并济,但前后转折缺少铺垫,则会让人摸不着头脑。

而姬发与邓婵玉之间的感情发展,也是让人感到突兀。两人如何确认心意,如何因阵营不同而挣扎,如何甘愿为对方设想,这些最能体现人物内心转向与成长的细节,影片仅仅通过西岐百姓的台词、篝火歌舞的韵律来推动,人物本身内心世界却没有足够的呈现。" 有女怀春 " 的故事已经滥俗了,倒不如继续讲好 " 有女铮铮 " 的英雄战事。

姬发

很多观众称自己 " 嗑不了 " 邓婵玉和姬发的感情线,在这里我们无需讨论两人究竟是战友情还是爱情,情感的本质是一样的,是人的原始冲动,生命的源泉。问题在于,影片对两个角色着墨的多少与深浅不同。

明显可见的是,在邓婵玉的衬托之下,另一主角姬发的人格魅力逊色不少,在 " 要不要刺杀闻仲 "" 保西岐还是保邓婵玉 " 的最关键的时刻,呈现了优柔寡断的一面。

姬发如何在多次与西岐对决的战略时刻挺身而出,如何急中生智,如何在危机中力挽狂澜,都显得过于平淡,缺乏足够的戏剧张力。他的决策往往显得被动,缺乏邓婵玉那般主动出击、敢于担当的气魄,尽管身为 " 天下共主 ",却在与邓婵玉的对比下,显露出了成长上的滞后与不足。

类似的改编与双主角感情线,很容易让人想起同为史诗三部曲第二部的《沙丘 2》。《沙丘 2》同样是借助与女主角的感情戏来呈现角色保罗 · 崔迪厄的成长。为了实现更大的目标,保罗不得不放弃与契妮的感情,选择与伊勒琅公主的政治联姻。契妮因失望而离去,与之同时发生的,是保罗的野心欲望浮出水面,两人的情感同步发生了截然相反的变化,也预示着此后两人的殊途。

《沙丘 2》剧照

这才是英雄式人物成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权力的获得,往往伴随着情感的失落和对人性的考验。

单纯的批判是无助于进步的,或许我们可以宽容地看待、建设性地想象,作为续集,《封神第二部》其实是姬发成长线的 " 先抑后扬 " 的一部分,而到了《封神第三部》,姬发小子便会迎来真正的崛起领兵 " 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 的终局。

父权的幽灵

无论是邓婵玉的觉醒,还是姬发的成长,影片的戏剧性,最终是为了服务主题——对父权及帝权的批判。这是《封神三部曲》从一而终的 " 讨伐 " 的对象。

《封神第一部》着重描写了弑父者、同时也是父权及帝权意志的继承者殷寿,如何以 " 勇敢 " 的教唆来操纵他的质子军团,由此塑造了一位与此前荒淫无道所不一样的殷寿形象。费翔版殷寿,魁梧,英勇,魄力与雄风并俱,并在此基础上展现了残暴无道的气质。

《封神第一部》剧照

来到第二部,父权的刻画变得更隐蔽,也更慑人心魂。

一个是伯侯之子,一个是将帅之女,一个 " 叛归 " 西岐,一个为商征战,而当两人带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正面对决,而后邓婵玉的立场开始动摇之际,也是真正的幕后反派,殷寿所代表父权意志进化而来的帝权暴露之时。

《封神三部曲》塑造了多样的父亲形象,姬昌的慈爱,帝乙的威严,尚父姜子牙的善谋,殷寿的暴力,其所批判的,是上位者在权力结构中对每一位个体平等的压迫与倾轧,上至王子贵族,如殷郊、姬发、邓婵玉、哪吒,下至黎民百姓,无一幸免。

《封神第二部》交代了以殷寿为代表的作恶者的诞生时刻。殷寿在身负重伤的脆弱时刻,做梦梦见儿时父亲帝乙对他的冷漠与忽视,甚至是将庶出儿子推出去作为人质去保全嫡长子的生命——那是殷寿的终生梦魇。

《封神第二部》剧照

而当受害者获得了同等的权力,在反思与觉醒缺席的情况下,加害只会变本加厉,因此殷寿将屠刀砍向了追随他的一个个质子与忠臣。

这或许可以补充解释上一部电影中为何殷寿将匆忙弑父杀兄,这不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称帝野心,也是对破碎童年的报复。在完成报复中,他实现了自我的重新生长——黑化。这种对至暗时刻的描画,也让殷寿的人物受伤的背面暴露在观众面前,让殷寿的形象更加立体。

可惜的是,这种横看侧写的手法,并没有运用在其他主角团成员身上。

殷郊、姬发、哪吒等人,因父权及帝权受害者的共同身份,以及正义的道德观和顺应天命讨伐殷商的天命而结盟,他们组成 " 复仇者联盟 ",与殷商大军正面对决。

殷郊

或许是《封神第二部》中角色群像庞大,人物关系复杂,人物故事脉络的细节刻画与成长线索梳理,让位给了战争场面的描绘以及各路法宝功能的展现,魔家四将使出法宝,以三头六臂法相现身的殷郊,首次作战,申公豹再招揽法宝,供殷寿豢养蛊兵 …… 这些属于神话文本的玄幻情节,占据了不少叙事篇幅,导致这些角色在情感深度上略显单薄。

因此,《封神第二部》的主题表达,最终还是需要靠邓婵玉来点亮。

" 为谁而活,为谁而死 " 的答案,在最后一刻揭晓。

邓婵玉最后以身为刃,和姬发一起将刀剑刺向闻太师,攻破十绝阵,这也意味着,邓婵玉在两军对垒中,亲手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樯橹灰飞烟灭,她是为了那些将她当作家人的西岐百姓而死,做到了为家人而战。

《封神第二部》剧照

第一部的 " 回家 ",和第二部的 " 为家人而战 ",《封神三部曲》在主题表达上也照顾到了暑期档春节档 " 合家欢 " 的市场需求。

而在艺术表达上,邓婵玉最终忠于了自我的意志,顺承了作为将帅保卫百姓的使命,并用生命去抵抗那些企图以 " 叛军 "" 谋反 " 之名来操纵她的言行的人,而不是原著中在战斗中为夫报仇而被斩杀而死。

这一次,邓婵玉握住了命书之笔,书写了自己的命运,呼应了乌尔善在剧本立项时提出的命题:" 必须放弃创世神对人间的干预,让人类之命运交由人类自己决定 "。

遗憾的是,《封神第二部》并未能将这一主题贯穿至其他角色身上,殷郊的复仇,姬发的成长,哪吒的反叛 …… 这些深层次的情感冲突与内心挣扎,在影片中并未得到充分的展现,使得角色们的行动往往显得动机单一,缺乏足够的深度与复杂性。

《封神第二部》剧照

这样的要求,对于被不少人奉作中国电影工业化标杆的《封神三部曲》来说,并不算严格。毕竟大多数人还记得,在 2023 年刚复苏的中国电影市场,我们是如何被质子团和殷寿、妲己、姬昌等角色所惊艳。

正如影片片尾对观众所打出的感谢," 没有他们就不会有第二部 ",当观众怀着期待与包容走进影院时,电影也应回馈给观众同等诚意。

《封神第二部》里,邓婵玉做到了。那尔那茜的八年没有白等。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