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六年,中央再次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
参会的民营企业家包括: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韦尔股份董事长虞仁荣、小米董事长雷军、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等。
每位重量级人物及其背后的企业都是中国自主创新与科技突围的突出力量,也是新一轮产业崛起的风向标和压舱石。
大佬云集的座谈会里,有三个人的同框格外引人关注,他们分别是曾毓群、王传福、雷军,均来自新能源汽车产业。
与上次座谈会相比,曾毓群座次不变,雷军从第二排进入第一排,王传福则是从第三排进入第一排靠中间位置,与其他来自农业、科技、消费等领域的代表,共同组成本次座谈会的 C 位。
座次安排历来被认为是国家产业意志的空间投射,为什么来自汽车行业的与会者位置越来越靠前?为什么是这几个人代表了汽车产业?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国家对未来寄予了怎样的期许?
为什么汽车越来越靠前?
我国对于汽车行业的重视已经不算是新闻。近几年,即使是最不关注政经的人民群众,也早就习惯了新能源汽车作为 " 新时代弄潮儿,旧秩序挑战者 " 的爽文叙事,对于车企掌舵者在各种大场面占 "C" 位也并不意外。
2024 年,中国汽车产业以 10.65 万亿元的营收规模,正式超越房地产(9.65 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这一历史性跨越的背后,是汽车产业的全面爆发:
产销双冠:全年销量 3140 万辆,连续 16 年全球第一,相当于印度市场的 6 倍;
出口跃升:586 万辆的出口量超越日本,连续两年稳居全球首位,贸易顺差高达 1600 亿美元;
新能源领跑: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 1285 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60%,动力电池出口量增长 87.1%。
亮眼的成绩背后,是中国汽车企业的角色转变:内燃机时代的追赶者,已经在电动机时代化身领跑者。近几年,中国车企以电池、电机、智能化的全产业链优势,几乎撕碎了跨国巨头百年来筑起的技术壁垒。
而挑战者中的主角,就是民营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民营车企以其更高的创新意识和灵活性,不仅推动了国内的产业加速发展,更实现了中国汽车在全球汽车产业生态位的进一步跃升。
向前的脚步不止于此,接下来,不管是低空经济、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等这些值得期待的未来科技和产业,都和现在的汽车产业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关联。
作为新技术、新模式的孵化场,可以说,谁掌握新能源汽车的话语权,谁就握住了未来产业的钥匙。
为什么这几个人代表了汽车产业?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用事实证明,政策的扶持和广袤的市场固然重要,来自民营企业的技术突破和踏实创新也是产业向上的最终解。
宁德时代曾毓群,比亚迪王传福,他们的名字早已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深度绑定。
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被称为新能源汽车的 " 心脏 ",市占率连续多年排名全球第一,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地位。数据显示,全球每销售 3 辆电动汽车,就有 1 辆搭载宁德时代电池。同时,其产品方面的创新,如三元锂电池、钠离子电池、凝聚态电池等先进产品,不仅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寿命和安全性,还拓展了动力电池的应用场景,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王传福则是在重塑比亚迪命运的同时,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完成了一场从 " 追赶者 " 到 " 定义者 " 的史诗级跃迁。时至今日,比亚迪几乎掌控了电动车全产业链,不仅降低了成本,也让中国车企在核心技术领域摆脱了 " 卡脖子 " 困境。
如果说曾毓群代表能源链的底层突破,王传福彰显制造链的系统优势,那么小米、华为则是引领下一轮产业变革核心——智能化的重要力量。而这几家企业成为民营企业的代表,或许也是中国产业政策从扶弱转向促强的又一个例证:国家需要的不再是依赖补贴的温室花朵,而是能在全球市场真刀真枪拼杀的企业。
因为未来的汽车行业并非一片坦途。内需市场的波动——新能源渗透率在触及 54.5% 的高位后连续四个月下滑,以及出口方面虽有显著成绩但仍与全球顶尖跨国车企存在差距的现状,共同使得汽车行业的前景变得难以捉摸。同时,产业内部的关键技术如电池技术和智能化发展路径正经历快速迭代,其最终形态依旧扑朔迷离。
在重重不确定性的交织下,汽车产业的前行之路仍然风大浪急。成为 C 位,不仅意味着荣耀与地位,更承载着责任与担当。
有话要说...